古代行礼仪常识汇编8篇

2023-11-02   来源:礼仪常识

第一篇: 古代行礼仪常识

古代成亲礼仪常识

在古代,成亲被视为人生大事,它涉及到家族荣誉和后代血脉等重要问题。因此,成亲的礼仪和程序比较严格,必须符合传统规范和习俗。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成亲礼仪常识。

一、媒妁撮合

在古代,一般是通过媒妁来进行成亲的安排。媒妁是专门负责撮合两个家族的人,他们要经过严格的选拔才能担任这个职务。媒妁在撮合之前,必须了解两个家族的历史、血统、财产和文化底蕴等情况,确保双方综合条件相当,并且没有任何不良纠葛和祖训规定的禁忌。

媒妁一般是由男方家族派出的,他们应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能够威望压倒女方家族,使女方屈从于男方。媒妁在撮合时,要让女方表明是否愿意成亲,如果不愿意,则必须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双方都同意成亲,那么媒妁就要进行下一步程序。

二、拜堂

拜堂是成亲的正式仪式,也是古代礼仪中最重要的一环。拜堂一般是在男方家族的祖堂或家祠内进行,来自男方和女方的亲人和朋友都应该参与其中。男女双方要穿上正式的礼服,头戴礼冠,手持拜币(古代铜币)进行祭拜和交换誓言。在祭祀和宣誓的过程中,他们要忠诚于王法和互相承诺,保证一生相伴、互相扶持。

另外,拜堂的规矩也颇为复杂。男女双方必须要按照传统的拜堂程序进行,这包括通行拜神、九拜天地、九拜父母、交换誓词、相互敬茶等。只有当这些程序全部完成,拜堂仪式才算圆满结束。

三、喜宴

喜宴是古代成亲仪式中最喜庆的一部分。在古代,喜宴是有等级之分的,富贵阶层的喜宴要热闹隆重得多,一般需要请来著名的乐师、舞蹈家、歌咏家、才子佳人等来献艺。膳食也特别丰盛,酒席用品更是讲究,一定要选用最珍贵的酒菜和餐具。[述职报告之家 wWw.ys575.COM]

除了娱乐和丰盛的口福,喜宴也有许多重要的社会意义。喜宴的规模和隆重程度,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男方家族的地位和财富。同时,它也是展示新婚夫妻和家族荣誉的一个场合,通过引领全体亲友共同参与,既拉近了亲戚之间的关系,又能够稳定家族的全局,确保家族的发展。

以上就是古代成亲礼仪的常识,可以说其每一步都十分慎重严谨,每一个程序都必须符合传统规范和习俗,才能够算作完美的成功。虽然这些形式已经过时,但其中的关键精神和意义依然值得我们珍藏。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生命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成亲仪式,和自己的配偶共同创造美好的人生。

第二篇: 古代行礼仪常识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第三篇: 古代行礼仪常识

古代婚庆礼仪常识

婚姻在古代的中国可谓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关系到两个家庭的事情。因此,在古代的婚姻仪式中,有着一套严格的礼仪流程,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婚姻初期的礼数

古代中国的婚姻仪式,首要的是通过媒人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婚意。这时候,媒人就是双方进行交流和传达消息的桥梁,媒人会谈好婚姻的事宜,确定各项礼数和条件,并进行验血等事宜,通常要过三传话才可以算正式成婚。在婚姻初期,还有着诸多的礼数,例如男方要向女方家送去定情信物、聘礼和吉祥物等。而女方也要准备回礼,表示自己对对方的接受和回应。

二、婚礼前的迎亲仪式

婚礼前,还有着迎亲仪式,这也是婚礼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迎亲仪式的时间一般会有一定的规定,通常是在午时到薄暮之间,负责迎亲的人则是“迎龙”者,而负责送亲的人则是“送龙”者。两家人首先要进行迎亲礼仪,接着,新郎带着准备好的乘车出色车队,向新娘的家中驶去,进行迎娶。而新娘子也要穿上喜服,坐在大红幔子的轿子里,由伴娘以及侍女送出家门,与迎亲者相会。

三、交杯酒仪式

婚礼的交杯酒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仪式,它是打通两个家庭关系的象征。在这个环节中,举行人会引导新郎新娘交杯酒,表示共同分享之意。新娘子会把手盖在新郎的手上,新郎用右手举杯,左手托杯,给新娘子倒满,新娘子同样也会给新郎倒杯酒。两人喝完后,把杯子放在盘子里,公布新婚之喜。

四、拜堂及敬帖

拜堂仪式也是婚姻仪式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通常是在婚礼之前举行的。当天会请到司仪主持仪式,典礼结束后,会送上敬帖给双方的亲朋好友。敬帖要尽量精致,里面写下对于亲朋好友的邀请和祝福,最后以双方的派对名称结尾,寓意新人以新公新嫁的身份踏入婚姻的新家庭。

以上是古代婚庆礼仪常识的一些要点,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你有所了解,也让你在今后的婚礼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婚礼仪式,让你的婚姻更加完美。

第四篇: 古代行礼仪常识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12

34

56

78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第五篇: 古代行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座位文化常识

在古代,座位的排列和座位的等级是非常重要的礼仪文化。座位的安排直接反映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程度和身份地位的高低。而古代礼仪座位文化常识,也是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宴席是最常见的社交场合之一。而宴席中,座位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宴席的座位需要根据客人的身份地位而定。例如,皇帝的座位应该是最高的,后面应该是亲王、王爷、贵族、高级将领、文官、下级将领以及普通百姓。这样的座位等级排列,符合古代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主人对宾客的尊敬和重视。而在一些场合,还需要根据年龄大小、男女性别和身份关系等因素进行调整。

其次,座位的位置和面向也是非常具有讲究的。在古代,座位通常是围着饭桌布置,而主人的座位通常都是桌子的中央,通常是正南方向,寓意吉祥、安康、长寿等。而客人的座位则根据不同的场合,可以摆在主人的左右或者后面。

而在古代,座位的文化也跟着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形成了各种独特的习俗。例如,在唐朝,宴席时双方通常采用竞选的方式来决定座位的位置,而在明清时期,座位则需要根据官职高低、年龄大小和政治地位等因素来进行排列。

此外,在古代,除了宴席以外,许多重要的场合也需要座位的安排和等级的分配。例如,官员入朝、朝廷大典、军队集会等都需要按照等级体系安排座位。

最后,古代座位文化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在一些商务场合,座位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初次见面时,应该让高级别的客人坐在***席位,以体现尊重和重视。而在交际场合中,座位文化也可以展示个人和企业的形象和格调。

总之,在古代,座位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礼仪文化,它既反映了古代人的社交风俗和等级制度,同时也反映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好态度。而在现代社会,座位文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它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神和底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社交生活和商务交往。

第六篇: 古代行礼仪常识

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日常礼仪常识,一起来看看吧。

一、 站有站相

人的正常站姿要「立端正」。具体为头正,颈直,两眼平视,嘴、下愕微收;双肩平且微向后张,挺胸收腹,上体自然挺拔;两臂自然下垂;两腿挺直,膝盖相碰,脚跟并拢,脚尖张开;身体重心穿过脊柱,落在两脚正中。从整体上形成优美挺拔、精神饱满的体态,而避免出现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的疲惫无力的形象即「勿跛倚」。

二、 坐有坐相

人的正常坐姿也是要「坐端正」在身后没有任何依靠时,上身挺直稍向前倾,关节平正,两臂贴身自然下垂,两手随意放在自己腿上,两脚间距与肩宽大致相等,两脚自然着地。在正式社交场合,即使背后有依靠时,也不能随意把头向后倾靠,以免显得懒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体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端庄稳重。但为了坐姿的正确优美,还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勿箕踞」落座后两脚不要分得太开,女性这样坐尤为不雅。 ②「勿摇髀」切忌摇晃大腿。两脚交叠而坐时,悬空的脚尖应朝下。 ③ 在长者面前,要留意「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处处要守住「长幼有序」的原则,才是懂礼之人。 ④ 落座后应该安静,不要左右摇摆,给人以不安分的感觉。 ⑤ 坐下后双手可相交搁在大腿上,或轻搭在沙发扶手上,但手心应向下。 ⑥ 如果座位是椅子,不可前俯后仰,也不能把腿架在椅子或踏在茶几上,这是非常失礼的。 ⑦ 端坐时间过长会使人感觉疲劳,这时可变换腿部的姿势。 ⑧ 在社交或会议场合,入座要轻柔和缓,坐姿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乱响,造成紧张气氛,更要小心别带翻桌上的茶杯等用具,以免尴尬。 总之,坐的姿势除了要保持端正外,还应做到轻松自如、落落大方,方显得文静优美。

三、走有走相

行走要「步从容」。即走路时不急不慢、从容大方。人的正常行走应当是身体挺立,两眼直视前方,两腿有节奏地向前迈步,并大致走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情况下,对行走有不同的要求: 见尊长时,要「进必趋」,即快步走上前,显示对长辈的尊重。 从尊长身边告退时,要「退必迟」,即缓慢退出。显示对长辈的不舍和敬重。 转弯处,要注意「宽转弯,勿触棱」,是指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走入无人的房间要提醒自己「入虚室,如有人」,行为与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不乱走乱动。因为「君子慎独」,这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 总之,在行为举止方面,要时时按礼节行事,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不注意这些,你刚踏入社会就输了。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尤为重要。

四、语言称谓

语言是生活中最主要的相互交往方式,它既用于传达思想,也用来交流感情。语言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礼仪的重要方面。这在人们的相互称谓上表现最为突出,即谦称自己,敬称对方。使用谦称来称呼自己,表现了说话者的谦虚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尊敬;出言不逊或大言不惭,则被视为无礼、轻浮。古人常用的谦称有愚(愚兄)、鄙(鄙人)、敝(敝人)、卑(卑人)、窃(窃闻、窃笑)、猥、仆,如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这些词有愚笨、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无知、冒失、唐突的意思。当然并非自己真的无知,而是以说话者的谦虚来提高对方身份。如,读书人谦称:小生、晚学、晚生、不才、不佞(有才学)不肖等。

官员谦称:下官、小吏、小官、末官。有一定身份的人谦称:小可(不足挂齿)。

老人自谦:老朽、老夫、老汉、老拙(已入暮年,衰老无用)。皇帝自谦:孤、寡,有缺少德行之意;不谷,谷作为一种粮食用来养人,引申为“善”,不谷,则引申为不能以德待人或不高明的人。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敬称的"方式称呼对方。

敬称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彩。古人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称“圣”,如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到后来专门用于皇帝,皇帝的谕旨称圣旨、圣谕。对皇帝有一个特定的敬称:“万岁”,“驾”,陛下。“万岁”原是古人饮酒庆贺及祝寿的欢呼语,带有浓厚的祝愿之意;“驾”本指皇帝的乘輿,古人认为天子以四海为家,不以宫室为固定居所,应该乘车行天下,因此用“驾”来尊称帝王。如圣驾、尊驾、晏驾、驾崩。陛,是进入廷殿的必经之路,皇帝每逢升堂,必定要派近臣手持兵器站在陛旁边,以防发生意外。群臣向帝王进言时,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于是陛下一词成为对帝王的专称。对诸侯称 “千岁”,太子称“殿下”,将军乘“麾下”,使者称“节下”,两千石官吏称“阁下”,一般表示对对方尊敬之意时都可用。同辈之间用“足下”,据说始于介之推的故事。

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流亡19年中,始终与他同患难,重耳即位后,凡与他流亡者一律论功请赏,唯独漏掉介之推。介之推为了不邀功,携老母隐居山中,至死不与晋文公见面。为寻他出山,放火焚山以迫使他出山,但不料介之推竟抱木烧死,后晋文公派人伐倒这棵树,制成屐。从此以后,经常低头看着脚上的木屐,痛心地说道:“悲乎足下。”

古代语言的文明和礼貌不仅表现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在家庭中。家庭中,称呼自己一方亲属:家、舍、先、亡。如家父、家慈、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家和舍有长幼之分;“先”用在比自己辈分高的或年长的已故家人(先祖、先妣),“亡”用在辈分低幼的已故家人友人(亡弟、亡友)。称呼对方亲属:令、尊、贤等。令,不受辈分限制,如令尊、令母、令妻、令郎、令爱、令婿、令兄、令妹…“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颜氏家训》)如尊祖、尊父、尊堂、尊夫人;贤叔、贤弟、贤妹、贤婿、贤内助。妻子的父母:丈人、丈母、岳父、岳母、泰山、泰水,丈与杖相通,拄杖者多为老人,于是称呼老人为“丈”;泰山有一山峰为丈人峰,以山峰之名代称,有健康长寿的祝愿之意。在称谓中,谦辞、敬辞不胜枚举,古人以此作为交往中的一种礼节,是中华民族谦和待人的美德。

【拓展】

古人日常礼仪

使用筷子的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完毕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是,就有前面的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禁忌在使用筷子时要注意的,以下就是十二种忌讳的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者用餐过程当中,如果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它叫做“三长两短”。它的意思就代表着“死亡”。因为,在中国古代,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棺材以后,在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就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和底部一共三块长木板,这样一共就是五块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由于当时的风俗习惯,就说那“三长两短”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令别人不能接受的,这个词语描述的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当时的北京人眼里就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的时候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着别人,当时的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多数都有指责和责骂的意思。由于当时的风俗,这样一来,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这是在指责别人,这和骂人是一样的道理,是不能理解和允许的。除了用手指人,另一种情况也描述的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和别人交谈并且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而且不时地发出咝咝的响声。在古代,这种行为被当作是一种不好的表现。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再加上又发出一些声音,更是令人生气、讨厌。所以,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做法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家教不严之类的,同样是不允许。

4、击盏敲盅

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出现这种行为会被看作是乞丐或者要饭的。因为,在过去只有要饭的和乞丐才用筷子敲打要饭盆,敲打发出的声音在加上嘴里的哀告,引起过路人的注意并且给它施舍。这种做法也被看作是特别不好的事情,其他人会不能忍受这样表现的。

5、执箸巡城

指的是手里拿着筷子,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道在从哪里下筷子为好。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而且还目中无人,令人非常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扒拉,寻找猎物,就像盗贼盗墓刨坟的一样。这种表现和“迷箸巡城”特征有点类似,都属于缺乏教养和修养道德的做法,也令人非常的厌恶。

7、泪箸遗珠

这就是所谓的用筷子往自己的盘子里夹菜的时候,手里不干净利索,将菜汤流落到其它的菜里或者桌子上。出现这种的人会被认为是严重失礼,没有修养,同样也是不能出现的。

8、颠倒乾坤

用餐的时候把筷子颠倒的使用了,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瞧不起的,也就是所说的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颠倒了,这也是用筷子要忌讳的。

9、定海神针

指的就是在用餐的时候,只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这也是不允许的,这是情况会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的其他人的一种羞辱。假如在吃饭时出现了了这种举动,就等于在当时的欧洲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切记不能出现的。

10、当众上香

就是有些人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的时候,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就插在饭中,然后递给对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被别人认为是对他的不尊敬,因为在北京的传统思想中,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就等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的意思,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也是要忌讳的。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在人么的生活中,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就是在用餐的时候将筷子很随便的交叉放在桌子上,这是不礼貌的。在当时中国的北京人眼里,在饭桌上打叉子,就是对同一个桌子其他人的全部否定,这种情况和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模一样的,也不能被别人接受的。除对他人的不尊敬,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在过去吃官司的时候画供才打叉子,这也就是无形中在否定自己。

12、落地惊神

“落地惊神”就是所谓的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很严重的一种失礼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北京,当时的人们认为,祖先们全部都长眠在地下,不应该受到打扰和骚扰的,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长眠的祖先,这是对祖先的不孝,所以,这也是要机会的。但是也有破法,假如筷子落地了,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依照自己所在的方向,在地上画个十字。画十字的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这样画十字的意思就是说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的,然后再捡起筷子,在这同时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第七篇: 古代行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

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hōng)、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第八篇: 古代行礼仪常识

古代的礼仪常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礼仪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代表着人们的尊重、知识、品德和品位。同时,礼仪也是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的起点。本文将从“礼仪的重要性”、“古代的礼仪与生活”、“礼仪与仪式”、“古代的各类礼仪”和“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五方面,详细具体且生动地解读古代的礼仪常识

一、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代表着一种文明程度和社会进步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德和素质。古代,人们看重的是礼仪和仪节,因为这代表着一个人的操守和品德。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懂得礼仪,才能受人尊重,也才能够更好地投身社会。此外,礼仪也是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的起点。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通过礼仪来了解彼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并因此建立信任和友谊。因此,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古代的礼仪与生活

古代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特定的礼仪要求。首先是生日,根据《礼记》的记载,古代人的寿数分别是70岁、80岁、90岁、100岁和110岁等,每个年龄都有相应的称号和仪式。比如,50岁时,要举行“南山之盛”和“离瑟”两个仪式,以示祝贺。其次是婚礼,古代的婚礼仪式非常繁琐,要分为订婚、纳吉、过门、迎亲、入洞房等多个环节。还有祭祀仪式,每逢重要节日或者祖先生日,都会进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家族的繁荣和平安。此外,还有丧葬仪式、赴宴礼仪等等,凡是涉及到人们生活和社交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特定的礼仪要求。

三、礼仪与仪式

仪式是在特定场合进行的一种礼仪行为。在古代,仪式的种类繁多,包括祭祀仪式、婚礼仪式、葬礼仪式等等。这些仪式不仅代表着人们对于祖先、亲人和朋友的尊重和怀念,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体现。比如,祭祀是古代人们一种表达敬意的方式。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高举祭品,表达他们对祖先或者上级权力的崇敬之情。而婚礼仪式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代表着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合和友谊。在婚礼仪式中,人们会进行许多传统的仪式,比如“拜天地”、“过门”、“献茶”等等。这些仪式不仅彰显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先例和灵感。

四、古代的各类礼仪

在古代社会中,礼仪的种类非常多,比如祭祀礼、宴会礼、婚礼礼、葬礼礼、升官礼、会盟礼等等。这些礼仪往往都有着特定的仪式和要求,仪表和礼品也都是相对固定的。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宴会礼了。在古代,人们喜欢在宴会上互赠礼品,以此展示自己的身份和财力。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客礼外交”非常重要,因此宴会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方式。在宴会上,还要注意饮食的讲究和阶层的分明。比如,酒的种类、食物的烹制方法、饮食的顺序,都有着特定的规定和要求。

五、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虽然礼仪已经不再是现代社会中的主旋律,但是它依然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礼仪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深受孔子和周公的影响,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礼仪文化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传统文化。其次,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交能力。礼仪的关键在于尊重和礼让,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尊重和礼让他人,就会导致不愉快的社交经历和失信行为。因此,学习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个人素质、增加社交技巧和扩展人脉。

以上就是本文对古代的礼仪常识的详细解读。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礼仪已经不再是主流文化,但是它依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礼仪的精髓,就能更好地提升个人魅力和社交能力,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

古代行礼仪常识汇编8篇

http://m.tuzhexing.com/zhishi/1338574/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热】

礼仪常识

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精选】

礼仪常识

西餐桌花礼仪常识范文(精选5篇)

礼仪常识

初中礼仪常识【汇编三篇】

礼仪常识

餐桌礼仪常识汇编10篇

礼仪常识

办公室用餐须知的礼仪常识【精选】

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合集四篇)

礼仪常识

个人礼仪常识集合3篇

礼仪常识

学生礼仪常识集合10篇

礼仪常识

古代行礼仪常识汇编8篇

礼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