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作文题(共9篇)

2023-11-08   来源:高考政策

篇一:2016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目有字数限制么
我想写个作文,高考的题目有字数限制么?我的题目16个字

我考的时候是没有题目字数限制的,不过一般来说不分主标和副标的话题目是不能超过一行的,甚至写满也是非常不好的题目最重要的是精炼,要抓住别人的眼球,同时还要让人知道文章大概涉及什么内容

篇二:2016高考作文题

有所为为题的高中作文

道理上讲,作文主题越深刻越好,但有时立意过艰深难理解会影响高考得分.故高考作文主题,不宜太深沉、太复杂、太超前、太逆向.把普普通通主题通过高明的手段予以点化,才是获取高分的最佳选择
所谓高明的点化手段,主要在于对主题的巧解、巧喻、巧托、巧揭.如论述“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满分作文《相对论》,作者先写爱因斯坦“相信自己”创建了“相对论”,继写达坦因“听取别人意见”放弃了自己;最后写道,“事物本来就没有绝对,有时需要相信自己,有时又要相信他人.但有一条是不变的?我们要相信‘对’的.‘相对论’,‘相对论’?相信‘对’的,这就是结论.”如此,就是一个漂亮的“巧解”.又如满分作文《抓住别人垂下的藤索》,以“抓住别人垂下的藤索”阐述“听取别人意见”,也是一个漂亮的“巧喻”.如此,主题了无新意却点化出别样格调和情致,再辅以生动的材料,或许更易赢得高分.
形式奇绝勿出格作文
高考作文样式独到,形式奇绝,确实会更引人注目,不少考生也每每为之绞尽了脑汁.写诗、作文言文、编剧本乃至病理报告、问卷调查、鬼神对话等都有.有人确实据此占到便宜,弄到了高分.如两年前那篇被多家媒体登载的满分作文《用双眼看世界》,本是很一般的议论文,只因作者加了一个“网络个人主页设计”的副标题,又在每段前加了“相关主题”、“时事挖掘”、“相关链接”、“压轴发表”这样几个所谓网络术语,就被打扮成一张别致的电脑“网页”.再如描写女儿与父母关系的满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情》,内容本来平常,但却从白居易《琵琶行》中选出适当诗句不断穿插其间,最后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表示对父母的感恩.这些,就容易博得评卷老师的偏爱.
但是必须看到,如果过分标新立异,花里胡哨,搞得不伦不类.说不定反而会引起反感,弄巧成拙.所以,形式上固然可以奇绝,却最好不要太出格、太出轨.作文
注意突出亮丽点
有效地提升品级,是高考作文赢得青睐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手段固然很多,而如果努力设计一些亮丽点,竭力烘托和凸显亮丽点,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锦上添花,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一个亮丽点的设计,可以是一段绝妙的引文、漂亮的论述,或者是一个反复烘染的核心词句,启人顿悟的警语和哲思,以及出人意料的行动细节、精彩的标题、题记等等.方法可能人人不同,临场时具备这种意识却非常必要.
如论述“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的满分作文《那时花开》,作者写人们遭遇挫折时总是摆脱不了痛苦,总是说“那时我被气昏了”,“那时我生不如死”,“那时”、“那时”,“那时”真的如此可怕?接着,经少许过渡,就写道“那时”李白怎么怎么,“那时”陶潜怎么怎么、居里夫人怎么怎么,他们都是战胜了“那时”的人物.所以“让我们在挫折面前高歌?那时花开!”这个“那时”,就是作者着力突出的亮丽点.再如关于曾国藩的话题的满分作文《倚天照海》,最后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同样形成了一个亮丽点,这些,无疑是作文获得满分的主要原因.

篇三:2016高考作文题

我的高考 作文

【2016高考作文题】

就像一场战役,终于在烽烟中飘走,横尸遍野,但军歌嘹亮。

从结果来看,我是个失败者,分数像一把无形的剑,彻底摧毁了我的好梦,可我从来不是轻易屈服的人,我相信我的明天在明年的六月!

也许是步入高三教室的那一瞬间,我感到我不属于高三,尽管很用心的学习,很努力的付出,但我的状态告诉我,我不是在高三。那时,我很明白我肩负的责任,我要取得进步,要不负众望,要对得起自己,要但我从未为真正体会高考所能赋予人生的重要意义,所谓的压力,所谓的成长,所谓的磨练,仿佛天方夜谭一般遥不可及。我在班会上公然把自己的高三生活称为小日子,那么紧张的高三,那么人人望而生畏的高三,那么炼狱般的高三,竟被我叫做小日子!我想我的潜意识里是做好补习准备的,要不然怎么会说混日子的话呢?

在没有体验到高考对我一生有多重大的意义前,我不想走。在高中,我几乎没有体会过成功的乐趣,它完全不同于我的初中,我完全失去了所向披靡的气势,一败到底,我不甘心。如果我的未来要光鲜,我的一生要光鲜,那么我不能容忍我走出败笔。

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考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所以他们拼命奋斗,而我在承认高考的重要性的同时,放弃了拼杀,很无所谓的的走完了高三,我原谅了自己的一切不足,就是因为,我相信,我的高考不在09年,而是10年。

其实,回首高考,我有一种错误的态度,这种态度一直延续到考场上。我认为你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不起普通班的,看不起元培班的,甚至看不起补习班的,以至于轻松应战,就像平时考试一样,对成绩的关注也可有可无。

感谢老天,我能重新认识自己,能有新的目标,能在横尸遍野的疆场上,吹响明年的军号!【2016高考作文题】

篇四:2016高考作文题

七种满分作文拟题形式

七种满分作文拟题形式
“题好一半文”,一句每个考生都耳熟能详的话语阐明了作文题目的重要性,而今,题目却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考场作文中,一些考生的习惯做法是先把文章写好,之后再匆忙中随意地写个题目上去。于是,文章的题目往往缺失了它的效用,更严重的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文不对题,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无法关联起来,“桥归桥,路归路”,使得文章留下了遗憾。任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决非信手拈来的,它应该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古人将拟题比作“画龙点睛”,龙虽画好,但是要让它腾飞,是需要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醒目而新奇的题目才能够立刻吸引阅卷者的眼球,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你的文章才可以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下面介绍几种从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中总结出的拟题形式,以供考生参考:
形象描绘式
此类题目将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化,把文章的观点生动地表现出来,达到“言浅意深”的效果。如关于“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话题作文,一考生将自己的作文题目拟为“把握别人垂下的藤索”,题目中的藤索正是文中老师的建议,迷惘中的“我”正是抓住了这根藤索,才走出“暗无天日的洞穴”。“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然而作者对这几个字却只字未提,只是以形象的标题明确地向阅卷者传达了这个观点。2004年的关于“幸福快乐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的作文,一篇名为《蒙着黑纱的幸福》的文章很引人注目。揭开黑纱,即揭开我们思想上的阴影,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形象的比喻道出深刻的道理。上海卷高考作文《文化的呼吸》也正是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方法写出了文化所需要的一种状态。
貌离神合式
此类作文题目多将几个毫不相关的名词用分隔号隔开,而通常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名词却被作者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共同揭示文章的主题。如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的高考作文中,重庆一考生的题目拟为“诗人?明月?黄花”,初看此题,自然会产生这一个疑问―――“这三者有什么关系”―――正是这个疑问,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的愿望。又如一篇名为《哀痛者?幸福者》的文章,文中正是借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内容阐明了“换一种思维方式,‘哀痛者’也会变成‘幸福者’”这一观点。
诗文化用式
此类题目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或营造意境,或点明观点,可以原诗文完整借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写。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作文中,作者借用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为题,形象地揭示出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充分说明了“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的观点。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的作文中,一考生的题目为“争渡!怎渡?”,便是化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诗句。“争渡”写出了当人们竞相争渡的情形,而“怎渡”提出了怎么才能拥有最完美的行程,暗合了话题的内容。2005年上海卷关于流行文化的话题,有的考生将题目拟为《莫为浮云遮望眼》、《任尔东西南北风》,巧妙地化用诗句吸引阅卷者的注意。
妙趣横生式
此类题目,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题目的幽默趣味吸引阅卷者的注意。如《森林公审大会实录》一文,童话般的题目马上勾起阅卷者的阅读兴趣,希望一睹为快。
文章的观点也正是通过森林法庭审理兔子与灰狼一案得以体现。还有一题为《审苍蝇》的文章,也以其独特的视角赢得了阅卷者的喜爱。高考作文中,一篇名为《我饿了》的文章引起阅卷者的注意,原因正在于充满妙趣。
经典改编式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聪明的作者也正借用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让自己的文章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通常,此类作品的题目便明示了这一特点。如《〈孔雀东南飞〉新传》这样的题目,别出心裁,改编原著,以全新的面貌诠释了“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一话题。又如《琵琶行之父母有情》一文中,运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于音乐的描写的诗句与父母对我的教育一一对应,述说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流行时尚式
此类题目能够将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时尚元素与话题相结合,以新奇的方式让题目引人注目。如《“爱”在心口难开》,化用流行歌曲《爱你在心口难开》,将父子间的真情真挚地表达出来。前段日子流行《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风靡一时,上海卷的小考生立即借用,改编成自己的作文题目《谁动了我们的文化观》,不能说不聪明。
直现文体式
此类题目直接显示出文章的特殊文体。同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或抒情散文不同,它的文体是别致的,与众不同的。借此来引起阅卷者的注意。如《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一文,通过文中“望诊”“把脉”……“医生建议”,写出了“吴诚信”的种种表现以及治疗办法,极具新意。又如一篇名为《药品说明》的文章,借对产品的说明写出了自己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这一话题的认识。
……
以上所列出的题目类型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题目式样。重要的是考生能够从这些题目中得到一些启示,再融入自己的思考,也能拟出精彩的题目。

【2016高考作文题】

篇五:2016高考作文题

七年后,我高考 作文

7年,一个遥远而又不遥远的日子,而7年以后的我,将面对高考了。高考,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事,它关系到你的前途,甚至你的一生。

7年以后的我,已经长大了,不再会因考得不好而哭了,不再会为了一点芝麻小的事和同学吵得没完没了了,不再会作业不认真完成了,不再......

7年以后的我,已经有思想了,会认真复习了,会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了,会静下心来做一件事了,会......

7年后,我将考文科、理科、还是艺术专科?面对这些科目我会深思熟虑。到时候,我也许会选择文科,因为我热爱读书,期盼有好书降临;我也许会选择理科,因为我喜欢数理化,喜欢做实验,每一次实验的成功都会给我带来不小的喜悦。我还喜欢观察生物,喜欢在显微镜下看生物......我也许不会选择艺术专科,因为我个人认为我没有什么特长,唱歌“五音不全”,跳舞没天赋,对乐器没兴趣。

可是,7年之后,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只有那漫长的等待才能揭晓答案。

7年以后,我的高考作文题目或许是《我的妈妈》。因为,从我出生到现在,妈妈给我的爱太多太多了。而我,不可能一一回报给她,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感谢妈妈对我的养育之恩。

7年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语文中的阅读理解,经常会为此失分,只有多做,多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写的作文经常题材不新颖,不够吸引人,因此常常拿不到高分。不过,我相信,只要我认真学习,一定会克服这些困难的。

7年后,我高考,高考对于一个人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一定要尽力考好!只要我高考尽力了,爸爸,妈妈一定会理解我的。呵呵。

篇六:2016高考作文题

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一览

省 市作文题

全国Ⅰ “抗震救灾”话题

全国II海龟和老鹰材料作文

上海卷以“他们”为题

北京卷1、石头和杯子材料作文

2、地震后的感想

陕西卷 “抗震救灾”话题

福建卷 情景作文

四川卷 坚强

江西卷 洞庭湖背景作文

湖北卷 举手投足之间

山东卷“春来草自青”

安徽卷 带着感动出发 宁夏卷 话题作文

辽宁卷 青少年社会公德与自我个性

重庆卷 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

湖南卷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广东卷 不要轻易说“不”

江苏卷 好奇心

浙江卷 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天津卷 人之常情

海南卷 话题作文【2016高考作文题】

篇七:2016高考作文题

2003高考作文(全国卷)三大特点

2003高考作文(全国卷)三大特点

册亨民族中学 黄斌华

盲点翻出亮点,社会意义深远

《智子疑邻》,语出《韩非子》,曾编入初中语文教材,是一则浅显易懂、知者甚众的寓言故事。就成人考生而言,一见便会生出似曾相识之感;对应届或往届高中毕业生来说,则浅显易懂、生动形象。而对社会来说,则具有深刻的理性思考意义因为,这道高考试题切中了中国当代社会评价性心理方面的一个热点:评价的非客观性。从两千多年前的《智子疑邻》,到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鞭策的程度虽然不同,但所指向的,都是评价的非客观性这一民族心理痼疾。遗憾的是,两千前多年后的今天,这一民族心理痼疾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针砭,反而演变成为一个盲点。

2003高考作文题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把这一盲点翻成了亮点。怎样有效的针砭民族心理痼疾,应该是当代青年关注的重要内容,当代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高考试题继承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传统,进一步将思考的方向引向思维方式、心理、情感因素层次,必将使民族心理痼疾这一盲点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引起不仅仅是考生而是全社会的深入思考,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更加走向成熟。

涵盖范围宽泛,写作空间广大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

首先,在材料上提供一个寓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给了考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具有积极的发端特点,为学生的联想、思考提供了动情点、启迪点。

其次,在提示中概括了“类似的”“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三种情况,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而言之,可联系国际关系,社会热点,诸如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事,朝鲜核问题,反腐败斗争等等,小而言之,可联系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诸如邻里纷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评优表模活动等等;第三,通过 “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两个逐层深入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具有鲜明的理性思考总结特征。

第四,具体要求中,在材料、文体、立意、题目上都给了考生最大的自由 ,为考生提供了发挥的广阔空间。学生既可循规蹈矩,沿题目提示方向思考写作,也可抛开材料,显示自己的特长和神通。

切合中学实际、教师如释重负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阅罢高考文题,第一感觉就是欣喜,欣喜它的实在,欣喜它的朴实无华,欣喜它的大巧若拙,出人意料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没有在模样上显大气,没有在内容上设误区,确确实实为考生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大平台。可以说,今年高考作文题,是写作面最广、自由度最高、发挥空间最大的作文题,给考生们的是最顺手的创造感觉。颇有一种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意味,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看到考生走出考场时的喜悦神色,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我们如释重负。恢复高考二十七年,我们的高考作文经历不断地探索改革,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道路,终于找到了创新的思路,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曙光。 来源: (责任编辑:宋丽云)

录入:吴迪 (共计 299 篇)

篇八:2016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目没写扣几分?

按照近几年的高考大纲及其语文评分标准,作文未写题目扣2分,而且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会影响作文整体给分”.

篇九:2016高考作文题

作文 -我看高考

[作文 -我看高考]高考,是我们无可选择,更不可缺席的一次成年礼,作文 -我看高考.                           ——题记   高考,便是父母、老师口中所常言道的“前途光明的出口”.为了父母所谓的前途,我们不顾一切地一直走着.      小学努力六年,为了考上个理想的初中;初中奋斗三年,为了考上个理想高中;高中拼命三年,为了考上个理想大学;大学修读四年,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何人们都好像计算机般运行着,都在按照着上帝所编制的程序,一步步无法抗拒般走着.      如今的应试教育制度毁了多少个孩子的梦,成了无数华人的痛.如今的中国人一直都在千般损万般骂这样的制度,却仍然骂不醒我们心中的那道“伪梦想”.好像江成博说的,我们问问自己,我们喜欢什么,将来准备从事什么,而不是我们的父母让我们喜欢什么,让我们从事什么.我们努力地学习,难道就仅仅是为了一个好大学,为了一纸文凭,为了一个好工作,为了赚更多的钱吗?难道,我们的12年青春就只能拿来做这样的一场交易吗?      高三的学生,花了12年,就只为了顺利地写完两个半小时的语文,两个小时的英语,两个半小时的文/理综和两个小时的数学,初中二年级作文《作文 -我看高考》.原来,渐渐地,他们的12年青春就这么轻易地被世界等价为了9个小时.看着身为高三学生的哥哥,我真的很想问他,这个12年与9个小时之间的等号,他究竟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才能划下?      但是,一切并不是口头上说得那么动听,现实毕竟是现实,总让人无奈的现实.      即便我每次考试失利,总会重复着韩寒的那一句“不上大学,照样活得很好”.可是,我知道,韩寒的成功与我们不一样,我们是无法复制韩寒的成功的.所以,我的潜意识里仍然是屈服于应试制度下的.      如今的社会,人们都似乎有着共同的潜规则:先敬罗衣后敬人.面试的时候,如果你没有那一纸文凭,即便你有再大的本事,也只能从基层做起.而且,为何现在就连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呢?如果他们是真的有本事、能吃苦耐劳的话.那么,还会有一个原因,那便是他们没有背景.他们没有个“李刚”做老爸,哪管你爷爷是李鸿章啊.如今存在着这样的潜规则,你认为你能退得翻吗?      说真的,为了以后能让自己、父母、儿女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考好自己人生中的高考.我们平心而论,难道这一条被数万国人千般损万般骂的应试教育制度,不就是对我们最后的公平吗?现在的社会,没有高考,我们能拼得过官富二代吗?      其实,从另一面看高考,高考不就是我们自己救自己,一次自我证明的机会,也是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高考,也有另一面发光的地方,我们也是朝着那一方面奋斗着的.      我们这些中学生也迟早即将用12年的青春去换那9个小时后的微笑,我真不知道,那样做究竟值不值,可我很清楚地知道,除了那样,我没有别的路可选择.我不会抱怨,也不会不甘.我已经走了下去,回头也没用,只能接着走下去,一直走下去,迎接我的成年礼.      所以,我会努力下去,很努力地走下去.

2016高考作文题(共9篇)

http://m.tuzhexing.com/gaokao/1328265/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安徽高考政策及高考改革方案集合6篇

高考政策

安徽高考政策及高考改革方案【五篇】

高考政策

2025年河南实行什么新高考政策范文汇总三篇

高考政策

-湖南高考政策锦集三篇

高考政策

2022年成人高考政策【二篇】

高考政策

2023高考政策变化是什么

高考政策

新高考政策解读心得体会锦集四篇

高考政策

2024届北京高考政策新规集合2篇

高考政策

2025北京市年新高考政策精选三篇

高考政策

云南高考政策2023三篇

高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