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2023-04-28   来源:试题
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试题

  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是()。

  A、《渔光曲》

  B、《风云儿女》

  C、《定军山》

  D、《歌女红牡丹》[由www.fzsjob.com整理]

  答案:D

  解析: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

  有声电影有“腊盘发声”和“片上发声”两种技术。前者是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为电影配音;这也是世界上有声电影最初问世时采用的方法。诞生于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美国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后者则是这天普遍应用的在胶片上录制声音的技术。由于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原因,《歌女红牡丹》采用的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腊盘发声方法,因而,它实际上就应称作是中国第一部“腊盘发声”的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述女歌手红牡丹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后,不仅仅备受凌辱,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当丈夫卖掉女儿,又因失手杀人入狱后,红牡丹却忍辱负重,恪尽妇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戏曲艺人的生活悲欢,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对白之外,片中利用“有声”的优势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剧片段(由梅兰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轰动效应。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以歌唱家生活为题材如出一辙。影片于1930年中旬开拍,前后经过5次试验,至年底拍竣,耗资12万元旧币,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15日于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时盛况空前,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了轰动,发行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但严格地说,《歌女红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声片”,因其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起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它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这当然也是初期有声电影的通病。

  与这部影片同时开拍的另一部有声片是“友联”公司摄制的《虞美人》。它同样采用腊盘发声技术,描述了一对儿戏剧演员演出《霸王别姬》一剧的幕前幕后。两部影片在技术上稍有不同。《歌女红牡丹》是影片拍完后让演员看着画应对口型配音,相当于我们这天的后期配音。《虞美人》则是先把声音录好唱片,然后演员在现场按照放出来的声音表演。两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于《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5月上演。

  腊盘发声的有声片在技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问题。个性是胶片一旦发生局部断毁,其后的剧情就难以再和声音相吻合,甚至会出现银幕上男人在张口,扩音器里传出来的却是女声的笑剧。因而,在这两部影片上演的当年,一些电影公司也开始试制“片上发声”的有声片。它们是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公司合制的《雨过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摄的《歌场春色》。这两部影片都是租用国外的设备,并由外国人参与协助制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过天青》于1931年6月3日在虹口大戏院试映。由于该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设备,并赴日本拍摄,不久后即遭到观众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制的录音设备拍摄了《春潮》一片,成为中国第一部用国产录音设备制作的片上发声的有声电影。

  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在有声电影问世后,许多电影公司仍然在继续摄制无声片,这构成了中国早期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长期并存的特殊现象。直至1936年,无声片才最后停止拍摄,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得以彻底完成。

  【相关阅读】

  电影《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由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唱片公司合作录音摄制,并用民众影片公司名义出品。影片讲述了一歌女嫁给一个无赖,受尽折磨和痛苦,但毫无怨言最后感动了丈夫的故事。影片中还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4个剧目的片断,使观众从银幕第一次听到戏曲艺术的唱白。为拍摄该片,明星公司历时3年,耗资12万。影片上映后,其号召力远远超过了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全国震动,波及南洋。菲律宾片商以1万8千元的价格购买其拷贝,而无声片卖价最高但是2000元。

  有声片的挑战是几方面的,从演员来说,默片时代不需要将对白录下来,所以在摄影棚里各种方言都能够说,表演的好坏,取决于演员的表情、演技。新的潮流向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务必要说国语,务必预先背熟台词。

  当时的电影演员以广东人居多,如张织云、阮玲玉,所以大家非要勤学语言不可,并要请专人教授。胡蝶在这方面却略占先著,因胡蝶幼年曾随父亲奔波于京奉线上,之后虽然又回广东去住了几年,但幼年时学得的北方话仍未忘却。此外,胡蝶庶母的母亲是北京旗人,家里是两种语言同时通行,就象英语、法语是加拿大规定的两种官方语言一样。所以由默片进入有声片,由于有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胡蝶也就顺利地过渡到有声片时代。

  人的际遇有时也是很奇特的,没有想到,20世纪40年代,当胡蝶重返影坛时已是在香港,那时,在香港、南洋一带只放映粤语片,胡蝶的乡语广东话这时又派上了用处。

  《歌女红牡丹》严格说来,只能说是半有声片,因为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它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

  说起制片的过程,读者听来必须觉得十分可笑。电影先按默片拍好,然后全体演员背熟台词,再到百代唱片公司将台词录到蜡盘上。录完后,一面在银幕上放影片,一面在放映间装留声机放蜡唱片,透过银幕后的扩音机播出。这种方法,实是是很原始的,顺利时还能够,但是遇到影片跳片、断片时就苦了,观众只见电影上张嘴的是男演员,而出来的声却是女声。

  在录音的过程中也是十分辛苦的。胡蝶当时的情绪也和其他电影从业员一样,十分紧张,似乎这次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今后的前途与命运,因为在录音时,演员对着自己饰演的主角念台词,如有念错念快念慢,就要重来。所有演员与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十分紧张。曾接连试验了四次,失败了四次,到第五次试验才获得成功,每一天在录音室六七个小时,汗流浃背。

  片中红牡丹唱京剧的戏,很多人以为胡蝶会唱京戏,也有的书写她如何练习京戏,说来有鼻子有眼,煞有介事,胡蝶看后不禁哑然失笑。她常对别人半开玩笑半解说:“我不是梅兰‘芳’,而是梅兰‘圆’,是那个圆盘在代我唱哩。”

  当然,影片利用有声的优越条件,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等四个节目的片断,效果很好,这也是《歌女红牡丹》吸引观众的另一个原因,观众能够在银幕上第一次听到戏曲艺术的唱白。

  为祝贺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诞生,由上海华威贸易公司个性印制了一本16开本大小、共85页的特刊,修改为电影事业家周剑云。周剑云曾与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共同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并任董事兼经理。

  该特刊封面是胡蝶女士彩色旗装小影,刊前插有《歌女红牡丹》的编剧洪深、导演张石川、摄影董克毅、美工张聿光以及主要演员胡蝶、夏佩珍、王献斋、龚稼农等10人的珍贵照片及剧照32幅;另刊有洪深等38人的纪念文章。在20世纪30年代初能专门为一部影片出一本特刊是少见的。

  自1927年有声电影在美国问世后,在不足4年时间内中国也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有声片,从该特刊中可反映出72年前一批中华影人为之努力而作出的成就。该特刊因不作为书籍或杂志专门发行,其发行量不多,故颇显珍贵。

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http://m.tuzhexing.com/zhongkao/1270372/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胡歌猜中2016考研政治题目被赞“押题帝”,师夷长技以制夷究竟是什么意思?

试题

中考作文社会(共9篇)

试题

2014江苏高考英语(共9篇)

试题

小考试题(共10篇)

试题

关于自信(共9篇)

试题

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共10篇)

试题

六查六看(共10篇)

试题

取得成功(共8篇)

试题

成人高考语文作文(共9篇)

试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测试题(共10篇)

试题